輪胎的故障及壽命除了製造品質外,使用管理是主要因素之一。為了達到安全性(輪胎故障)及經濟性(輪胎壽命)之目的,正確使用管理是唯一之途徑,不容忽視。茲詳細說明如下:

1.內壓管理:

(1)內壓不足的影響:

a因屈曲變形量擴大,使輪胎內部之溫度升高,以致胎體材料之強度及接著力降低而引起胎面膠或簾紗層分離,甚至爆破

b屈曲過大易生龜裂(防滑溝、胎邊均有可能)及簾紗斷裂
c易造成胎唇部與鋼圈之間的異常磨擦而引起胎唇部損傷,甚至爆破
d胎唇部與鋼圈未能密切崁合,引起內胎氣門咀部移位而損傷
e易生立波而發生震動,轉動抵抗大及發熱、強度下降等
f加速胎肩部之磨耗,影響輪胎壽命
g內壓低,輪胎轉動抵抗增加,耗費燃料
(2)內壓過高的影響:
a胎面張力過大,易使胎面膠脫開及胎面溝底龜裂
b簾紗層之張力過大,緩衝性能降低,易生衝擊爆破及外傷
c胎唇部之應力加大,易使胎唇鋼絲爆破或折斷
d胎面接地面積變小,煞車性能及牽引力降低、舒適性差
e胎面中央其單位面積之荷重增加,磨耗較快

(3)內壓確認:

a依國家標準之規定充氣
b依汽車或輪胎製造商之指示充
c新輪胎使用初期,會因屈曲運動發熱而使尺寸成長,相對內壓即降低。故使用24小時或走行2000~3000km後必須補充內壓
d複輪內壓應該相同
e高速行駛時,內壓宜提高10%左右
f輪胎內壓之量測應在常溫下進
g輪胎內壓在行駛中會因運動發熱而升高,冷卻後即回復原狀。故在內壓升高時,不可放氣
h充氣後,應以肥皂水測試氣門嘴心是否漏氣,並鎖緊氣門嘴蓋
i實施內壓定期檢查
j備胎應隨時保持可用狀態
2. 荷重管理:
(1)荷重過高的影響:
a高荷重與低內壓對輪胎來說是一體兩面,故低內壓時可能發生的故傽,高荷重時也會發生,故必須注意
b荷重過高易生異常磨耗及影響輪胎壽命
c荷重過高使輪胎轉動抵抗增加、耗費燃料
(2)錯誤的裝載方式影響行車安全外,也會造成部份輪胎荷重過高
3.速度管理:
(1)高速行駛對輪胎的影響:
a速度愈增加,則驅動力、制動力及離心力均相對增加,致輪胎與路面打滑增加,故磨耗會加速、即輪胎壽命會減少
b速度加快,輪胎的屈伸活動增加,使發熱量增加,致易生故障
(2)速度提高,轉動抵抗及空氣抵抗增大,致燃料費提高
(3)速度與制動距離:行車速度提高至2倍時,其制動距離則須4倍。換言之,假定車速為50kg/h,其緊急煞車距離為25m,但車速提高至100km/h,則緊急煞車距離為100m

4.複輪管理:

(1)複輪二輪胎的荷重可能因為以下原因而不相等:
A.路面排水設計(弧形)
B.高低不平的路面
C.輪胎充氣壓力不平衡
D.輪胎外徑不相同
因此當輪胎裝置在複輪時,必須適度降阺其負荷,藉以降低故障的可能性。

(2)複輪裝著時,外徑大的輪胎磨耗會差,故複輪之外徑差應愈小愈好。其複輪外徑之容許差如下表:

  面 寬

交 叉 層 輪 胎

輻 射 層 輪 胎

9.00以上

12mm以下

8mm以下

8.25以上

8mm以下

6mm以下

(3)複輪間有外徑差時,外徑較小者應裝於內側
(4)內壓低、荷重高,易使複輪間距小,甚至接觸在一起,這種情形會使輪胎散熱差而生故障
5.輪胎位置交換:

(1)前輪因受到橫向阻力和煞車裝置之影響,易生偏磨耗。後輪則因負荷重,尤其是驅動輪時,其疲勞度較大。所以輪胎位置若適時適當交換,可使偏磨耗及疲勞平均化而促進輪胎之壽命

6.安全行駛:
(1)新品輪胎與新車相同,必須經過"馴服行駛"。所謂"馴服行駛",如同人在運動前須作"預備體操"一樣。通常以60~70km/h的速度走行200km左右之距離即可
(2)在高速公路連速行駛2小時須休息並檢查輪胎有無異常
(3)輪胎在走行後,其內壓因發熱而升高,此恃千萬不可放氣
(4)急起步、急煞車易生單點磨耗,應避免
(5)路面濕滑須減速,避免打滑
a塵埃多的路面在剛下雨之初會形成泥漿,行車尤須小心
b積水路面,必須低速行駛否則會產生"水上滑行"現象
(6)凹凸路面減速,避免輪胎發生衝擊
(7)彎道減速,避免輪胎發生單邊磨耗
(8)行駛中與前車保持適當距離
(9)輪胎經翻修或修補,均不可裝載於前

7.使用限度:

(1)外胎:
a胎面花紋關係到操控性及煞車性,故規定輪胎須有最低殘溝
b嚴里偏磨耗致局部簾布層露出者,不可使用
c簾布層發生分離、斷裂及胎唇部損傷者,應停止使用
(2)內胎:
a經使用後其寬度較新品時成長10%以上者,應停止使用
b發生皺褶及老化者不可用
c氣門咀變形,受傷者不可使用
(3)襯帶:
a受傷、皺褶或老化者,不可使用
8.氣壓源的控制:

輪胎充氣時,膨脹速度太快非常危險。為使輪胎緩慢膨脹,因此對於空氣壓縮機的壓力,亦即壓源必須控制適當。

一般氣壓源的壓力以不超過輪胎標準氣壓的150%為原則舉例如下表:

  格

標準氣壓

kg/cm2(p.s.i)

氣壓源

kg/cm2(p.s.i)

315/80 R 22.5 18PR

8.25 (120)

12.3 (180)

11.00 R 20 16PR

8.25 (120)

12.3 (180)

7.50 R 16 14PR

6.75 (96)

10.1 (145)

        註:1 kg/cm2=14.2 p.s.i
9.輪胎的儲存保管:
(1)避免日光直射
(2)避免雨水浸濡,濕氣過高
(3)不可靠近電機或電瓶,以免臭氧侵蝕
(4)避免有熱源場
(5)避免汽、機油浸濡
(6)輪胎存放應儘量上架或立放
(7)長時間存放的內胎,其內部空氣不宜抽乾及折疊
(8)儲存備用的內胎,其氣門嘴亦應鎖上氣門嘴